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综合|发布时间:2017-03-14

孤篇盖全唐,水磨新腔话春江——《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张若虚流传下来的诗一共两首,而这首被后人评价为“孤篇盖全唐”,在诗歌最繁华的唐代与其它诗篇相比毫不逊色。关于张若虚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少,寥寥几笔,如《旧唐书》“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只知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他的生平、家族、恋情等全是空白,因此通过《春江花月夜》后人对其可以产生无限想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不过虽然帝王们以此题为诗,但是知名度并不高。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使《春江花月夜》广为流传,人们提到《春江花月夜》想到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
 
这首诗意境优美,用词清丽,几乎句句不离月,流动的江水,飘落的花朵,月亮仿佛跟着移动,月光倾斜如下雪一般,天地一色晶莹剔透。作者从对月的观察发出对生命起源、人生变化无常的哲学思考,谁是江边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江边的月亮第一次照到人又是什么时候?人类一代代传承无穷无尽变化万千,江边的月亮每年见到的却都差不多。诗中还描写了闺中女子相思离愁,爱而不得的情感。这些爱恨离愁或许带有作者某些隐秘的情感,基于诗中朦胧迷茫、可望不可即的感觉,后人可以尽情想象。
 
\
 
\
 
《春江花月夜》可以提高人的内在美学素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情怀,是值得千古流传的好诗。一位80后的年轻编剧罗周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了一部全新的昆曲,诗歌的意境、情感通过缠绵悱恻的昆曲故事展现出来更加动人心魄。戏曲讲述的是张若虚故乡扬州上元节,街市繁华,万家灯火,诗人张若虚在明月桥头观灯,偶遇美丽少女辛夷,对她一见钟情,并为之神魂颠倒,本是一出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戏份,但是编剧却写成了悲剧。张若虚想要向辛夷诉衷情时,不料却被鬼卒错拘而亡。他在阴间每日思念辛夷,想着重回阳间,但是被告知与辛夷并无姻缘之分。尽管无法与所爱相守白头,张若虚仍愿见辛夷一面,他的痴情感动了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在曹娥的帮助下,诗人复活重生来到明月桥头,只是自己还是27岁模样,而辛夷已经66岁,红颜变白发,一切恍若隔世,人世盛衰刹那,唯江月恒长。
 
\
 
剧中诗人张若虚生而枉死,死而复生,由此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感慨。张若虚的扮演者张军为著名昆曲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素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他在剧中的唱,高亢含情,大气磅礴,念白清脆,弦外有音,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角色,仿佛真的见到了历史上的张若虚。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魏春荣饰演令张若虚魂牵梦萦的辛夷,处处表现了她端庄内敛、大家闺秀的风范,扮相清丽淡雅,唱腔变化自如。上海京剧院著名演员史依弘饰演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明艳热忱,演唱亮丽。
 
\
 
昆曲《春江花月夜》与时俱进,采用现代舞台背景,灯光变化无穷,轻纱弥漫,落英缤纷,美轮美奂,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经典与经典的结合,利用现代技术,使传统文化变得流行,老观众听起来,赞扬它保留了许多昆腔的原汁原味,新观众也觉得昆曲美妙动听,并且人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张若虚的千古名诗。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古为今用,使文化活起来,才能传承更远更广。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