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综合|发布时间:2017-04-07

禅宗古琴,禅茶悟道,古琴诗韵

 
禅宗认为,凡世间物欲之繁求会干扰人的清修,为涤除尘秽,免去人之躁心、矜心、利心、欲心等一切妄念,其悟道应多选择在山林之中、溪水之畔,以求脱离尘世,超凡脱俗,所以历史上向来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语。以下多篇作品中,琴人演奏或登蛾眉,或入深林,或对明月,或临松风,均反映了超凡的幽静、空寂之境: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乡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 
 
\
琴诗中也有反映求佛悟道不在山林而在闹市者,王昌龄的《静法师东斋》即如此: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诗中所提法师修悟反常人之道而行之,身处城市,在闹境之中“闭户脱三界”,不受干扰,去悟真求道,其定力、修为非同一般,和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相同,而琴也成为法师求真隐、得全道的重要工具。
 
\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其意为静虑,即专注参究法境,以悟心性,因此,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所谓“见性”,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悟得自己本来面目,无执著,无绊累,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见性就是彻见自心之佛性。它可使参禅之人追虑审究,穷玄极妙,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因此成为参禅人的第一要事。
\
 
禅宗提倡澄明本心,明心见性,要求世人养心悟道,抛弃自我意识,使之免受现实世界的污染,达到“不思善,不思恶”清明无染的心之本来面目。以上琴诗中不论是悠闲山居,还是闭户人境,均在追求这种超越本心、随缘任运的清明如镜的境界。这些琴诗中描写的古琴在士离群索居、游于方外生活中的作用,在传统琴曲中也得到表现,如:《归耕操》、《叶下闻蝉》、《渔樵问答》、《溪山秋月》、《秋江夜泊》、《石上流泉》、《梧叶舞秋风》、《孤猿啸月》等 。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