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综合|发布时间:2017-04-24

回家的路|铜为镜,史为镜

回家的路
 
铜为镜 史为镜
 
    记得,去年底在第四届韩美林艺术讲坛上,冯骥才先生的主题演讲,让我记忆深刻。他谈到,韩美林先生抓到了两个最根本的东西,一个是远古,一个是民间。因为这两个都有共同点,一是,它们都有源头性,远古的艺术是逝去的源头,民间的文化是一直还活着的源头。二是,这两种艺术都是原发性的,都是从生命的本身原发,是生命的精神渴求。三是,它是非理性的。四是,它是情感化的。
 
   冯先生对韩先生人和艺术的见地,让从事紫砂陶艺创作的我们,犹如大海里的航灯!
 
 
  说到远古和民间,在两年前柯文辉先生来宜兴参加活动时,我们在他下榻的宾馆就谈到这种主题的创作,他建议我要研究古代的东西,特别是唐之前的艺术,包括秦篆。要花时间去博物馆多看,看多了,心中就有参照。不要让自己的作品在结构上相互打架,虽然紫砂壶是一茶器,但在,造型审美上也要融合。还要加强艺术理论的修养,多看书,敢于突破和否定。
 
 
  时间总是很巧的缘聚,在和柯老交流的三天前,刚和维时兄去兰州参加王惠老师的画展时,在美术馆隔壁的甘肃博物馆我们整整浏览了一天,重点在甘肃的彩陶馆、青铜器展厅、佛教器物馆。对这些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我们由衷地赞叹人类的伟大,她们是伟大的文明成果,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创作也如同“破案”,也得有线索和轨迹,从兰州回来后,满满的创作欲望,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总是达不到跳跃的火花。翻开吴山教授、雷奎元先生的著作去充电,在实物图像和理论总结中是否还能在做一个嫁接呢?
 
  在整理紫砂读书笔记曼生式——《钿合壶》时,我的思绪飞到青铜的饕餮里,钿合壶是把女子闺房中的首饰盒创作成茶壶,我也可以把青铜器材质的铜镜、铜豆、铜台来物象成壶啊,我飞快的把壶身图纸画出,当壶身出来时,壶嘴、壶把也随之呼之欲出,青铜鼎上的龙、凤纹就可以配成嘴和把啊,壶纽就设计成壶身的缩小版。
 



 
 
  刻意不刻意间,这把《智圆壶》就这样出来了,当她成功出窑时,那份喜悦是久久难忘!
 
  我们在创作作品时,自觉不自觉都会用到古人的智慧,来丰富我们的创作语言,如果这种“嫁接”或者说是“搬运工”是美的!
 
  我愿意做这样的嫁接者、搬运工!
 
                                                        采田/文
                                                   2017年4月22日
 


 



谨以此文
祝贺宜兴采田映象陶瓷研究所成立!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