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发布时间:2022-08-25

为何孔子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原因竟然是......

孔子一生不仅高举“仁学”的旗帜,更为了“兼济天下”而奔波于列国之间,不知疲倦地游说诸侯。即使陷于“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处境,面临生命的考验,他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奋进不止。但他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与“复礼”相联系的“仁”学,终因有悖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被时代所弃。然而,“兼济天下”的品格贯穿于孔子的一生,据《孔子世家》记载,他临死时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他哀叹的何止是自身生命的终结,更在于天下“莫能宗予”。“兼济天下”是孔子一生最可贵的品格,它流传千古,彪炳史册,影响久远。



孔子兼济天下的品格,也如春风化雨般地浸润了中国古代琴家的心灵,化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尽管中国古代琴家中,极少有仕途得意、高官厚禄者,大多是失意潦倒的未出仕文人,他们很难通过介入社会积极参政,去实现治世安民的宏伟理想。然而很多琴家却始终将“兼济天下”作为自己人格修养的座右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忧世忧民,并将这种崇高的爱国之情化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琴曲,如琴乐中出现了《泽畔吟》、《屈原》、《屈原问渡》、《吊屈原》、《屈子天问》、《搔首问天》、《离骚》等一系列有关屈原的作品。在人格修养方面屈原深受孔子的影响,他忠贞于自己的祖国,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为了楚国的利益,他呼号,他探索,他追求,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执著求索的爱国之情,引起后世许多琴家的强烈共鸣,于是他们用琴音谱写了一首首忧国忧民之作,其中以晚唐琴家陈康士创作的琴曲《离骚》最为杰出。这首琴曲“依《离骚》以次声”,即大体按照屈原《离骚》的诗境创作而成。全曲前半部分多次变化出现“内美”的主题,它在琴的低音区缓缓跳动,旋律深沉、哀婉,蕴有感慨叹息的意味,仿佛使人感受到一颗忧患的心灵在沉重地搏动:

谱例1


而全曲还出现另一“远逝”的主题,其乐句两次向上进行达到高处,随即又跌荡而下,表现屈原几经挫折,仍然执著追求的慷慨之情:


谱例2




如果说陈康士创作的琴曲《离骚》,以其深邃的音乐内涵成为古琴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乐章,那么产生于明初的《苏武思君》,则以悲壮感人的歌词与沉郁苍劲的旋律的浑然结合,以及调性色彩的丰富变化,成为一首充满浩然正气的琴歌佳作。回顾历史悠久的古琴音乐,这些表现强烈忧国忧民之情的琴曲、琴歌是很多的,诸如《潇湘水云》、《古怨》、《金陵吊古》、《杜将军歌》、《小胡笳》、《大胡笳》、《胡笳十八拍》……还有据诸葛亮文章谱写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据杜甫诗创作的《兵车行》,据岳飞词谱写的《精忠词》,据文天祥诗作曲的《正气歌》等等。


这些作品,无论是对国土沦亡的感伤,对忠贞气节的讴歌,或者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民族团结的憧憬,莫不发轫于琴家“兼济天下”的品格。尽管创作上述这些作品的琴家,几乎都未入仕,但他们无不以天下为己任,其中尤以宋末琴家汪元量最具代表性。



汪元量,号水云,既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又以善琴而供奉内廷。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掳恭帝及后妃属员等三千人北上,汪元量亦在其列。北行途中,他写下一首首“感慨有气节”的诗篇,如“钱塘江上雨初干,风入端门阵阵酸。万马乱嘶临警跸,三宫垂泪湿铃鸾。童儿空想追徐福,厉鬼终当灭贺兰。苦议和亲休练卒,婵娟剩遣嫁呼韩”。倾诉了“亡国之苦,去国之戚”,今人悲楚不能卒读!


据记载,汪元量曾两次携琴去狱中探望文天祥。第一次是1280年中秋,他为文天祥弹奏《胡筛十八拍》,借悲愤哀怨的琴音,抒发三宫妇女流落胡地的悲哀。第二次是同年10月,他在狱中弹唱了专为文天祥创作的《拘幽十操》,琴音悲怆元郁,撼人心弦,文天祥亦仰天长啸,倚歌和之。在国难当头之时,尽管汪元量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廷琴师,不可能弃琴从戎,慷慨请缨,但他胸中涌动的凛然正气,使他借助琴音尽泄国破家亡之恸。后来忽必烈闻其名,召他入宫侍琴,他“鼓《一再行》,浸有(高)渐离之志,惟苦无便可乘”,最后他漂游于吴、越、赣、湘等地,沦作道士,人们“莫测其去留之迹”。

可见像汪元量这样未出仕的琴家,依然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忧国忧民,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刘明澜《孔子的理想人格与

中国传统琴乐的文化底蕴》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