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发布时间:2023-05-05

那些关于古琴的“抹、挑”,不得不说的事情......

“抹、挑”,古琴右手八法的其中两个指法,尤其“挑”,在琴曲演奏中尤为常用我们先来讲“挑”势。

沉肘,大臂自然下垂于身体右侧,平悬手腕,切记勿吊腕勿压腕。手掌呈半球体,掌关节微向上凸起食指弯曲中、末两关节。大指曲其关节,置于食指末关节线下方,其指尖轻抵食指指肚外侧,勿用力掐紧。如此方式,食指与大指形成了一个圆形,俗称“龙眼”。“龙眼”再与中指配合,中指支撑于欲弹琴弦上方间隔弦,此为“挑”势的预备手型“挑”出之时,大指伸直顺势推送食指,帮助其弹出过弦,使食指抵于上方琴弦此时食指与大指形成了一个水滴形,俗称“凤眼”。

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中“清”况曰:“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其大意为:挑弦一定要用甲尖,要悬空落在弦上,这样琴音就能更加美妙。《太古遗音》手势图中,此“挑”势与“历”“度”“擂”同名为“宾雁啣芦势”,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啣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图1)。
(图1)
“历”:指由内向外依次连挑两弦或数弦,今人弹连挑时的速度,需按谱中所标记的节奏与速度要求,不可随意加速囫囵吞枣式的弹奏。“度”:弹法与“历”相同,比“历”轻柔,接近“如一”。“擂”:指食指或者名指由高音至低音,推过数弦,与“滚”相似,但速度与力度要求更快更强、颗粒感清晰。

古语常道,右手食指向内入弦曰“抹”,反之则为“挑”即食指向外弹出。其实,“挑”有两种弹法。一种为我们上述所说的“宾雁啣芦势”,此文中我们暂将此挑写为“挑1”,本文开篇所写的尤为常用手势指的也是“挑1”。

而另一种“挑”在《太古遗音》手势图中与“抹”同为“鸣鹤在阴势”,原兴词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图2)我们暂将此挑写为“挑2”。
(图2)
“抹、挑2”手型要求基本相同,肘、臂、腕、掌同前势。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舒展,食指处于最低点,中指高于食指,无名指又高于中指,禁指则处于最高点且平而直,整体注意放松“抹”势,食指的根关节弯曲,中节与末节伸展,指肚着弦,人弦时,先肉后甲,且甲不宜过多“挑2”,食指根关节反向弹出,全甲击弦,动作干净利落,如此出音才能清脆悦耳简言之,“抹、挑2”时,食指运动的方式就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动。

“抹、挑”连作时,先抹后挑快速连作时,弹“抹、挑2”,例如“背锁”、“长锁”等,此时一定要注意我们的手腕和小臂,要平稳,不要前后移动,保证弹奏时食指根关节的推助力节奏时值允许的条件下,我们一般作“抹、挑1”;弹“抹、挑”时,大指与食指的配合尤为重要,要轻巧灵活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中,讲到“右食指抹势”时,有这样一句话:“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每抹人,必使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此句将食指的运动路线巧妙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与我们现今所说的“抹”时入弦角度为45°-60°角之间的概念如出一辙。同时,这样做也为接下来的“挑”做好了准备,使“抹、挑”动作连贯自如,两个指法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

“抹、挑”巧妙,自在运用。
参考文献:佟育娇古琴手势之纪与美——右手食指“抹”、“挑”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