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发布时间:2023-06-29

中国琴学研究 | 99%的古琴人不知道琴曲《良宵引》在传承中经历了什么......

《良宵引》的指法具有历史传承性。古琴独特的记谱方式,为人们的演奏提供了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也为多样化的音乐呈现提供了可能。琴曲的传承一直以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琴谱在收录琴曲的过程中,会结合各自的理解和演奏特点,进行“删润”。例如在浙派代表性琴谱《梧冈琴谱》(1546)中,就记载了琴曲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历史:

《清都引》:敏仲作,瓢翁删,秋山翁再订;《秋鸿》:郭楚望谱,徐诸公订润;《渔歌》:庚戊九月梅雪窝删制;《樵歌》:敏仲作,秋山晓山二翁屡订本。

《良宵引》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同的谱本也有所删润,以《松弦馆琴谱》与《五知斋琴谱》为例,两个谱本中指法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首先,《松弦馆琴谱》左手按音的音位没有徽分的概念,比如“七八”意为“七徽和八徽之间”,“六下”意为“六徽下少许”。随着古琴记谱法的进一步简化和精准,同为虞山派代表性琴谱的《大还阁琴谱》已精准为徽分的概念,如“六二”意为“六徽二分”,“七六”意为“七徽六分”,“七九”意为“七徽九分”。

其次,《松弦馆琴谱》左手的走音不多,音乐更为简洁。《五知斋琴谱》更注重左手走音的变化,指法标注的也更为细致,突出了“以韵补声”的特点。在《五知斋琴谱》的第一段中,共用到了如“进复”“上”等旋律音指法和“吟”“猱”等装饰音指法16处,在《松弦馆琴谱》中仅为7处。(谱例10)
谱例10:

第三,《五知斋琴谱》更注重作品器乐化的音乐发展,增加了旋律更富有张力的扩充部分,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和变化。如谱例11中所呈现的为该琴谱所润色的扩充乐句,在《大还阁琴谱》中不曾出现,这个乐句在右手单音构成旋律音的基础上用到了大量的撮弦,在音响和听觉上更强而有力,再结合了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整个乐句具有更强的推动力。

谱例11:

由此可见《五知斋琴谱》谱本中左手运指更加丰富而细腻,符合古琴作品向“声少韵多”发展的趋势,同时乐曲更注重音乐表现力,增加了乐句的扩充,加强了音乐的强弱变化。不同谱本体现出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和艺术审美的变化,体现了古琴艺术“活态”传承的特质。古琴艺术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受到当时、当地的审美、语言、文化的影响,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也是古琴能不被历史所淘汰、经历几千年传承生生不息的原因。

最后,在琴乐审美上,《良宵引》凸显出文人音乐之美。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四大类,古琴音乐无疑是文人音乐的代表。《良宵引》这首乐曲结构短小,音调平和,曲风冲淡,是文人音乐风格的集中体现。乐曲开始的散板以“泛音”引入,“泛音”音色清亮,塑造了飘逸空旷、月明风清的景象。随后曲调展开,右手指法简练,结合左手进复、吟、应合、上等技法,“声”随指而下,“韵”婉转成腔,“声”与“韵”疏密有致,通过“以韵补声”的手法使得音调起伏而绵长(谱例12)。

谱例12:

如谱例12所示,右手的技法都为单音,通过左手“进五六复”“上六二上五六”“撞”等技法形成了丰富的“腔韵”线条。又如,第一句和第二句为乐句的变化再现,作品中通过多种变化再现的手法,使得音乐婉转缠绵。古琴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意象”之美,虞山派代表性琴家徐上瀛曾著有《溪山琴况》一文,收录于《大还阁琴谱》中,其第一况为“和”况,是论著之总纲,其言道:“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那怎样才是“音与意合”?又言道:“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琴学初津》中收录有此曲,后记中说:“其中吟猱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洵美曲也。”

- 参考文献 -
章怡雯《活态释义古琴曲<良宵引>》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