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发布时间:2024-06-20

古人到底有多爱琴?全在这些画里了...

古人与琴,情深且长。一弦一音,皆是心声。

在历史的长河中,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良伴。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画,就藏着古人对琴的痴爱与眷恋。画中人或抚琴独酌,或聚首共赏,琴声悠扬,情意绵长。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画卷,探寻古人那份对琴的挚爱。

《斫琴图》 


东晋 顾恺之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是传世最早的制作古琴画卷,画中所绘人物,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画面写实而生动。其中琴面与琴底两板清楚分明,琴底开有龙池、凤沼。说明当时琴的构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两块长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图中琴面板和底板的形状,对研究古琴形制、鉴别古琴年代有着极大的价值。

《校书图》 


北齐 杨子华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据宋代黄庭坚《画记》、黄伯思《东观食话》等书记载,《北齐校书图》在宋代有白描与设色不同摹本。画中描绘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生动,细节描写也很精微,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

《调琴啜茗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调琴啜茗图》又名《弹琴仕女图》,画中三位坐在庭院里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弹琴、品茶、听乐,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图中绘有桂花树和梧桐树,寓意秋日已至。贵妇们似乎已预感到花季过后面临的将是凋零。调琴和啜茗的妇人肩上的披纱滑落下来,显示出她们慵懒寂寞和睡意惺忪的颓唐之态。

《听琴图》 


北宋 赵佶

  

立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那状态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伯牙鼓琴图》 


元 王振鹏

  

绢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描绘伯牙为知音者钟子期弹琴的故事。相传伯牙生于春秋时代,擅弹琴,与钟子期为友。《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流传至今的古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据传就是他所作。图中弹琴者为伯牙,对面聆听者是钟子期。画中伯牙与子期的举止神情均刻画得惟妙惟肖。

《松荫会琴图》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美国王已千先生怀云楼藏


《松荫会琴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偃蹇。高士潜心抚琴,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水天一色,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图右上有冯子振跋:“虞伯士过访,携示赵子昂会琴图,相与嗟赏”

《梅下横琴图》 


明 杜堇

  

立轴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梅下横琴图》绘依山构筑的月台近景,一老人倚梅树老干而坐,一边赏梅,一边抚琴,旁边有两小童陪伴。梅树枝干横斜,虬曲多姿,近景山石与远山峰头,人物面部略施铅粉,衣褶工整流畅,著色雅淡,笔法简练挺劲,人物形象细腻传神。画面右上自题:“梅下吟成理素徵,浅溪时度冷香微,冰花亦解高人意,不待风来落满衣。柽居杜堇。”

《对牛弹琴图》 


清 石涛

  

立轴 纸本墨笔纵 故宫博物院藏


“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中“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画中人物取正面,双目却望向画外,正抚琴自吟;牛取背向,作抬头倾听状。人物以粗笔湿墨勾画衣纹,笔触简括;牛以墨彩晕染而出,雄健体硕。占大部分幅面的长题与淡然清雅的画面统一和谐,互为衬托。


内容、图片来源网络整理,侵删

评论

0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