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时间:2024-10-14
只学指法技术是不够的
在琴曲具体的表达上(指法、音色、速度),可以通过听、看老师的弹奏学习到,这是比较容易教和学习的东西。而整个乐曲内涵的驾驭和表达,则需要学生自己的领会、思考,当然老师也要作启发。但是,这种精神上的东西,常常不是老师用语言能教会的,也不仅仅是在上琴课时的任务。它常常涉及个人的情性,对于古人生活的理解,文学、历史、哲理……这是学琴者在弹琴之外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身修养的地方,历代琴谱上也一再告诫弹琴人“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
思想感情是用双手弹出来的
掌握古琴熟练的弹奏技术并不是一件难事,方法得当,练上几年,高难度的弹奏技巧不难掌握,《广陵散》、《潇湘水云》可以弹下来。比起西方的钢琴小提琴,古琴的弹奏技巧难度并不大,演奏家曲目量的掌握也少许多,而一个古琴家应该学习更多的演奏技术以外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内涵,这是历来弹琴人的共识。
变化是以后的事情
我学《洞庭秋思》时,查阜西先生早已去世了,我就听他的录音,把弦调得和录音一样高,一遍一遍模仿,渐渐模仿得差不多了,接近了,再弹它一两年,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揉进了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时你的东西进去会比较“保险”,因为是你在跟他比较贴近的时候,加进了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结合比较自然,查老的精采的部分也会大体上保存下来。
用自己的心说话
弹琴者自己的变化,变成符合自己情性的弹法,也就是用自己的内心说话,这也是必然的后果。如果不用自己的心说话,那么弹出来的音乐没有个性,不感人。有成就的弹琴家,都是用自己的心说话,自己的言语说话。
张子谦和刘少椿都是孙绍陶的学生,他们两个人的琴都精彩,但太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两个人性格差别很大,两人的琴风个性极强,都是高水平的。他们最后都因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来自孙绍陶,但与孙绍陶不会一模一样。
评论
0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