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纹何须五百年!仿古断纹琴 “做旧” 工艺如何复刻岁月肌理?
《洞天清录》中记载了11门153条古物,其中以“古琴辨”(35条)为首,后来为琴界广泛流传的“不历五百年不断”、“梅花断非千载不能有“、“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等观点皆肇始于此书。此外,该书还描述了伪断纹的做法、琴的式样、选材等较为具体而全面的古琴制作知识。自此书起,古琴的断纹就成为古琴收藏者追捧的热门话题,尤其是以断纹作为断代标准,并以断纹的精致和稀有程度来作为古琴的价值参考。古琴断纹的形式是否与其年代有必然的联系,是传世老琴鉴定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古琴产生断纹的形态是由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共同作用。内因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灰胎颗粒成分及颗粒细度;
(2)漆成分;
(3)木胎厚度及材质;
(4)面底板弧度;
(5)灰胎、漆老化程度。外因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温度交变频率;
(2)湿度条件;
(3)漆、灰老化因素:如使用频率、保存时间、紫外线等。其中,灰胎颗粒和大漆的成分,对古琴断纹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以保存时间、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对古琴断纹的形成影响在整体形态上具有确定性规律,在局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现代斫琴师在设计断纹工艺时,需要综合考虑美观和实用的双重要求,为了模拟古琴灰胎老化后出现的翘起状态,往往需要调整漆、灰的配比来强化这一效果,而这会带来一个比较大的耐用问题,导致灰胎强度下降、易与木胎脱离,悬空的灰胎进一步吸水起翘。美则美矣,但总有产生煞音、打板等问题的后续烦恼。因此很多新制仿古断纹琴,在制作时选择将弦路磨平来解决上述问题。时间替代和环境催化是新制古琴产生断纹的两种主要手段。为了实现更高的审美目标,这样的工艺通常需要综合采用,就像古琴演奏需要左右手一样,这使得自古而来的工艺断纹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如今国内著名的斫琴师在断纹制作上都有自己独到的技术和审美特征,为琴器欣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现代新琴的制作中,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断纹工艺让古琴提前产生断纹。催化工艺的不同,导致断纹形成有着机理性的差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刻画木胎、灰胎人工形成裂痕,促进面漆割裂产生断纹机理;
(2)表层环境催化使面漆产生皲裂、起翘;
(3)降低灰胎强度,加速自然环境催化断纹的产生;
(4)深层催化让灰胎整体撕裂产生断纹。
你对仿古断纹琴持什么样的态度?
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
评论
0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