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谱搞 “混搭”:减字 + 五线,到底有啥门道?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从现代人音乐视角出发,对当时南京琴家夏一峰等人演奏的琴曲采用来自西方的五线记谱法进行了记谱,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古琴谱——减字与五线双行对照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杨荫浏主持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身)专门成立了古琴研究组,由许健、王迪负责对古琴曲进行全面记谱,并出版了由双行对照谱记写的《古琴曲集》。这种古琴双行谱后来被全国各音乐院校古琴专业采用,成为当前通行的古琴谱。记谱法的原则、方法来自音乐本身的性质特征。减字谱音乐语言的构成,“轻重疾徐”“强弱虚实”等表达方式,均来自传统古琴音乐的性质特征,与现代人音乐观念习惯中的旋律逻辑、力度速度等出自不同的文化思维。
再加上传统古琴左手指法中“吟猱撞逗”等术语所规定的音高的细微变化及其不同形态,在五线谱中并不存在相应的规定与表述方式。正如著名古琴家成公亮所指出的:“这种两行对照谱的记谱方式对琴曲音乐形态的协同记录只是一种“‘尽力而为'的努力,琴曲的音乐形态及其种种信息的记录绝非任何‘完美'的记谱工具能够全部胜任。”这里不能不提醒大家:《古琴曲集》采用来自西方的五线记谱法来记写古琴曲时,同样遇到了无法记录“吟猱撞逗”的困难。再加上记谱者对“吟猱撞逗”琴曲传统音乐形态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就导致在减字谱的记写上比较随意,有些琴曲的“吟猱撞逗”被大量删除。如查阜西演奏的《自远堂琴谱》本《渔歌》,原来“吟猱撞”极多,而《古琴曲集》所载该曲减字谱已变成很少见到“吟猱”的琴曲。这种状况必然给依据该书习弹或研究的人造成误解。如何弥补上述缺憾,当务之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充分认识正确解读传统古谱的重要性,认真读懂、读通,并在实际弹奏中进行正确诠释,不再出现“信手摇动非吟猱”的状况。最后要强调的是,当前音乐院校古琴专业亟需加强学生对传统琴曲的学习,在教学中加强对“吟猱撞逗”与“散板跌宕”等传统演奏技能的教授与训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正确的专业技能。
评论
0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