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时间:2025-10-27

琴曲欣赏并非凭感觉 “听个热闹”,而是有具体路径可依。我们结合具体曲目、技法与流派,一步步拆解如何真正 “听懂” 琴音。
辨音
古琴的音色体系清晰明确,分为泛音、散音、按音三类,分别对应天、地、人三种境界,这是欣赏的基础。

泛音:音色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像天籁般空灵,最适合表现 “清、微、淡、远” 的意境。比如《潇湘水云》曲首的泛音段落,指尖轻触琴弦弹出的泛音,能瞬间把人带入遥远、广阔的宁静时空,仿佛站在山顶眺望云海,没有一丝杂念。
散音:音色苍劲雄浑,靠琴弦自然振动发声,通过力度变化可表现自然景象或朴素情感。《流水》的开场就是典型例子,厚重的散音响起时,如同站在江河源头,看着泉水从幽谷中涌出,顺着大地肌理蜿蜒流淌,这是散音与 “地” 的完美呼应。
按音:也叫走手音,需左手按弦配合右手弹奏,再加入吟、猱、绰、注等技法 ——“吟” 是按弦后轻微晃动,“猱” 是幅度稍大的颤动,“绰” 是从低音滑向高音,“注” 是从高音滑向低音。这些技法让按音有了人声吟唱的质感,特别适合传递人的情感:《长门怨》里,按音的悲戚颤动,是阿娇失宠后的哭泣;《关山月》中,按音的沉缓滑动,藏着戍边将士的思乡苦;《秋风词》的按音婉转,道尽闺中妇人的相思愁。
析题
习琴或听琴时,先想清楚这首曲的美学定位。古琴作品的审美,离不开道家 “清、微、澹、远” 与儒家 “中、正、和、平” 的规范,脱离这个内核谈欣赏,就像没看懂题目就答题,容易偏差。

以《阳关三叠》为例,这首曲表现的是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离情 —— 不是撕心裂肺的悲伤,而是大丈夫式的清雅送别,藏着对友人的殷殷祝福。因此弹奏时,按音不能过分夸张:若把按音的 “吟” 做得太重、太急,就会变成哭哭啼啼的 “十八相送”,反而破坏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含蓄美;只有保持按音的中正自然,像渭城朝雨那样 “润而不涝”,才能还原曲中那份淡淡的离愁。
识派
琴派是不同地区形成的演奏流派,风格差异鲜明,同一首曲,不同流派弹出来,情感与意境可能完全不同。欣赏时辨清流派,才能准确捕捉琴曲想表达的内容。
就说《平沙落雁》:
九嶷派、川派的演绎,更侧重 “写景”—— 通过散音的雄浑、泛音的灵动,勾勒出 “沙平风静、群雁飞鸣” 的画面,听着像在河边看一群大雁起落,充满天机自然的活泼感;广陵派的版本则侧重 “抒情”—— 按音的吟猱更细腻,泛音的处理偏沉缓,从雁群景象里引出秋意寥落的愁绪,或是游子思乡、渴望与世无争的心境。

要读懂流派,还要记住各流派的代表琴家:广陵派有张子谦、刘少椿,他们的演奏灵动洒脱;九嶷派以管平湖为代表,风格古朴庄重;梅庵派的徐立荪、陈心园,弹奏偏秀丽;泛川派查阜西的琴音醇厚,川派顾梅羮的演绎苍劲,岭南派谢导秀、浙派徐元白也各有特色。听琴前先了解演奏者所属流派,就能提前把握曲目的风格走向。
介入
琴曲欣赏不是单向 “听”,而是要加入自己的审美与想象 —— 古琴曲里常有 “国画留白” 式的处理,比如《潇湘水云》中泛音与散音的交替,没有明确的 “情节”,这就给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空间。

这里推荐一种实用方法:画面介入法。就是跟着音乐的节奏、音色,在脑海里构建具体画面。比如听《潇湘水云》的开场散板:泛音的清亮像雾霭中的微光,散音的厚重像湘江的流水,左手按弦的滑动像小舟在水面移动 —— 这时可以想象自己坐在舟中,遥望远山的烟霞,近看水面的雾霭,甚至能感受到郭沔当年面对乱世的忧思,这种 “身临其境” 的联想,就是对琴曲的再创作。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联想也会不一样:喜欢豪放的人,听《广陵散》会想到侠客舞剑;偏爱恬淡的人,听《梅花三弄》会想起雪中寒梅;钟情秀丽的人,听《忆故人》会浮现江南庭。 正是这些不同的 “介入”,让古琴艺术有了更多元的生命力。
从 “听懂” 到 “共情”,就是赏琴的意义,不用追求 “标准答案”,只要能从音色里听出意境,从流派里品出风格,从联想里找到共鸣,就是真正 “听懂” 了琴音。
你听琴时有没有哪首曲的某个段落
让你瞬间想到具体画面?
评论
0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