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时间:2025-09-17
9月13日晚,北京音乐厅迎来“薪火相传”系列又一重磅演出——“指上闻心·虞山吴派古琴音乐会”。音乐会由著名古琴大师吴文光担任艺术总监,汇聚虞山吴派——吴钊、赵家珍、李蓬蓬、黄梅等多位名家与青年演奏者,以十首作品全面展现虞山吴派古琴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貌,这十首作品次第展开,既有《忆故人》《渔歌》《乌夜啼》《广陵散》《潇湘水云》《泛沧浪》等吴派经典琴曲,又有《梅花三弄》等中西合璧的室内乐作品,以及《黄鹤楼》《饮湖上初晴雨后》这样结合中国传统诗词的新创琴歌作品,传统与当代在这一夜交相辉映。
发源于江苏常熟的虞山吴派,以琴宗严天池“清微淡远”为旨,经吴景略宗师(1907—1987年)开创“虞山吴氏”现代演奏体系,其子吴文光及其传承弟子代代相传,在琴坛独树一帜。恰如本系列“薪火相传”的主题,古琴这一承载三千年文脉的弹拨乐器,经一代代琴家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华夏礼乐的精神象征与文化注脚。
虞山吴派第一代 吴景略(1907—1987年)
虞山吴派第二代 吴文光
虞山吴派第三代 吴叶
音乐会在古琴演奏家高欣然、钢琴演奏家王珏所奏《泛沧浪》的水波声中揭幕。吴文光根据明《神奇秘谱》打谱,将郭沔笔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意境交托于七弦与钢琴键盘,古琴主调清冷疏朗,钢琴则以固定音型荡漾如舟歌。水声仿佛流转于厅堂之间,观众仿佛随之泛舟五湖,心与天地共游。
紧接着,吴钊带来古琴独奏《忆故人》。其音色清婉,如抽茧丝般细密绵长,缓慢的下滑音宛若思绪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将“空山忆友”的情绪寄托于听者心田。
一曲首演的琴歌《黄鹤楼》,由吴叶作曲,曲丹清亮的歌声与吴雪盟的古琴、王华的箫相互呼应。诗意的旋律中,崔颢笔下的楼阁与江水似在雾霭中浮现,琴弦间充盈着浩渺与孤绝。
继而孙昊鹏的《广陵散》,悲壮激越的乐音如同史诗,跌宕起伏,既有聂政慷慨赴义的铮铮铁音,也有婉转动人的抒怀,音乐厅的空气在紧张与舒缓中凝聚,观众屏息倾听。
双古琴《潇湘水云》则让人感到另一种宏阔。孙灜与高欣然相坐抚琴,弦音交织处,九嶷山的隐约身影在琴声里若隐若现。低徊的旋律中有行吟的忧愤,而快速段落则如风卷云舒,心潮澎湃。
吴叶的原创作品《海上丝路》在吴雪盟的演绎下气象恢宏,广府渔歌与海外音律交融,七个段落层层铺陈,从“扣舷而歌”到“万里远航”,仿佛千年航船再度启程,见证了大湾区同舟共济的历史,也寄托着未来的豪情。
下半场的演出更显多姿。黄梅的《乌夜啼》以繁促的勾挑模仿鸟鸣声,与宁静的泛音交替出现,紧张与安宁的对比令人心绪随之起伏。
琴歌《饮湖上初晴后雨》由曲丹与洪云霞、王华合作呈现,苏轼笔下的西湖烟雨被三段体的音乐描摹得恰到好处,箫声轻打后半拍的点子,如细雨点点,湖光潋滟,诗意生动。
李蓬蓬与李莉带来的古琴与竖琴二重奏《梅花三弄》,则是一幅“凌霜之韵”的图景。古琴清冷,竖琴晶莹,两种“至清之声”交织成三次叠奏的回环,梅花凌霜而立的高洁气质由此传递。
最后,赵家珍演绎的《渔歌》为整场音乐会收束,旋律起伏摇荡,渔翁与江水似在对答,余韵袅袅,仿佛欲带着观众泛舟彭蠡湖畔,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这一夜,北京音乐厅不仅见证了虞山吴派古琴的悠远回响,更为“薪火相传”系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终章。“薪火相传”以“传统与当代对话、名家与新秀携手”为内核,致力于让观众在舞台之上看到艺术血脉的延续与生长。从老一辈大师到青年演奏者,从传世古曲到原创新作,一代代演奏者与一篇篇乐谱记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轨迹,也展示了它在新时代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北京音乐厅总经理张艺林表示,本场音乐会作为北京音乐厅2025年“薪火相传”系列的收官之作,意义尤为深远。在古琴清音中,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音乐的美感,更是文化艺术的厚度与精神的接力。正是这样一份坚持,为传承中华千年文化脉络的道路,点亮了独具意义的艺术灯火。
撰稿:李佩君
摄影:罗维、崔战
评论
0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