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琴网
音乐人
本来老琴
level
这位人气颇高的青年古琴演奏家,承包了所有人对视听盛宴的追求~

今天【青年古琴力量】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在B站上收获超高人气的青年古琴演奏家——孔子文。孔子文个人简介:青年古琴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古琴硕士中国琴会理事先后师从赵烨副教授、李凤云教授得到著名演奏家成公亮先生和戴晓莲教授指点,现跟随吴文光教授习琴她演奏的乐曲不仅保留着古琴的传统魅力,诠释出穿越千年岁月的回响,还加入了许多特色元素,例如箫、人声等丰富多彩的音乐表达。因此,不仅在B站上人气很高,《广陵散》的演奏视频更是在youtube上获得31万多的点击量,国内外网友也纷纷留言表示人美,琴技高~国琴网将携手青年古琴演奏家孔子文老师近期将举办免费公益直播课教授乐曲《缘分一道桥》扫描下方任意一个二维码添加国琴网工作人员的微信免费获取曲谱预习课程【国琴网孙老师】【国琴网 李老师】

展开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壶酒,一窗风月,又值此初冬之际,正宜吟诗赏景。无论你来自何处,皆是志趣相投者。今天,我们以天地为庐,欢聚一室,聊聊那些曾经感慨至深的诗句......0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有些事,有些人,就是这样。初见惊艳,再见沧海桑田。所以,愿我们对待事物时,能永葆初心。0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很多时候,我们苦苦追寻的,其实就在身边。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读到这句诗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0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我们对于生活最大的感慨,应该就是物是人非吧。但遗憾的是,我们谁都没法改变。既然留不住该走的,就好好珍惜留下的吧。0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谁都有过幸福得让现在自己都羡慕的时光,但在那段时光里,我们并没有好好珍惜,最后徒留遗憾,让现在的自己后悔不已。0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有些回忆,只适合偶尔拿出来回味。时间惆怅的事很多,愿我们能适当忘记。0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纳兰容若《画堂春》在最美好的时间,最喜欢的人不在身边,如果人生能够重新来一次,我宁愿没有最初的相遇。0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人生无常,何必为那些是非恩怨纠结?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了;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0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烟花绚烂至极,也有垂落之时,历尽半生繁华,余生最易念亲近之人的陪伴。在一切无常的变幻里,尽力活得绚丽些,活出最好的样子。愿你回首半生,不辜负自己,不害怕将来。09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生命中那些知己,早已经天涯海角,各奔东西。万水千山,留在身边的能有几人?人生的悲欢离合,都请随天意吧。10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秋风词》蝴蝶再美,终究飞不过沧海,青丝再长,终究抵不过年华。每当看到难成眷属的爱情时,我们总会忍不住叹一句:向来情深,奈何缘浅。1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当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茶饭不思,行走坐卧,脑海里全是那个人的身影。12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巳《长命女》夫妻恩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你长寿安乐,我也身体康健,这便是平凡生活中,最深情的祝愿。图 | 沈袭月

展开
古琴有助港人了解祖国传统文化

有很多人认为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是一个大都市,因此古琴艺术似乎无法在香港传承。但是在内地没有人弹古琴的时候,在香港,古琴文化却传承得很好。曾经,香港与内地文化一脉相承。但是在现在的香港,却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教育现实。香港某大学内开了一门学通识课程,叫“文化中国”,却规定要用英文来教。虽然很多老师表示质疑,为什么一门中国文化课,学生都是中国人,教学材料基本都是中文,却要舍弃优质的中文课件,用些词不达意的英文翻译来教。学校的理由是,香港是中英双语通行的国际大都会,香港人应该中英俱佳,可是现在的大学生英文程度不过关。因此只好规定所有课程一律要使用英语教学,如此才能加强英文才能达到英美的标准,在英国人营造的大学排名榜上,继续攀升,建构世界一流大学。为了在英国的榜单上榜上有名,就摒弃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正是香港可笑的地方。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知道有多少香港人还保持着理智,用一颗真挚、赤城的心去面对祖国,面对祖国的文化。当代古琴家吴寒先生,曾经为了古琴文化进香港校园事宜四处奔走,他也在不断推动香港设立古琴文化月。他在接受香港大公文汇全媒体专访时表示,希望以古琴文化为纽带,与香港同胞分享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香港媒体则表示,古琴文化有助于港人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而香港文化博物馆也曾携手蔡昌寿斫琴学会,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古琴展。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邹兴华先生表示,举办古琴展,不仅仅是希望传承古琴音乐,古琴背后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展开
原来它才是古代女子保暖的利器~

现在女子的衣服丰富多彩天一旦寒凉大衣、羽绒服各种衣物加身目光回到古代古代女子御寒的衣物是什么呢春日里见粉面桃花便走不动路夏日里常思慕一片青青绿竹秋日里抬头望一抹皎白月光冬日里定要出门采一捧冬雪回来方肯罢休冬日的暖阳,浮生的闲趣不经意间或见苍白冬日里的一抹胭脂红在白雪皑皑中最明艳在数九寒天里最温暖中国的颜色独有一种天然雅致自带一味幽谧香气便是连名字也都取得动人之极想来先人们在为这些颜色取名之时也是心如素布,着色自然以致这颜色之中有了春夏的波纹,有了秋冬的呼吸也有了时日渐移的岁月绵长雪云凝远山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天地都浑融在这渐次的青青之色里裹一袭斗篷,自带婉约气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想来也是极美的雪落下之后天地之间一片茫茫留白好似将一切都笼于这片白色之下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天地之大美在这一片朦胧中初见

展开
成公亮: 打谱是琴乐给予琴人的“权利”和“自由”

古琴家成公亮老师在南京艺术学院时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打谱是什么?》主要是要与全国的琴友、琴家共同讨论古琴打谱的相关事宜。国琴网将论文中的核心论点摘取,与琴友们共同分享。关于“打谱是什么?”Q:成老师,有关打谱,您常常谈起,但涉及的内容却不仅仅是打谱,而是与古琴的各种问题相互关联,提出一个就带出一大串,这是为什么呢?成公亮:这几年我花许多时间打谱,在打谱中常常想这个问题:打谱是什么?虽然“打谱”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这涉及到对中国主体文化的认识,具体即对古琴这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性质的认识。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特别是“五四”以来,古琴音乐受到负面性的评价和无情的批判,与此同时,琴界本身又将其作为国粹而保护、发展,完全无视外界的冷漠;后半个世纪,古琴历经“十年浩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自然是被重视、推崇的,因此古琴队伍较前半个世纪扩大了很多,其中不少在琴坛有影响的琴家是从音乐院校培养出来,他们同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关注古琴的音乐理论家也越来越多。他们客观地对古琴的美学、乐学等作出各种角度的研究,给古琴带来诸多令琴人兴奋、自豪的气氛,同时也夹带了另一种眼光的“偏差”,这种“偏差”也不无影响到琴人对琴的认识包括对打谱的认识。琴谱本身便有约定俗成的节奏Q:《中国音乐词典》介绍:“打谱,弹琴术语,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由于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只是记明弦位和指法,其节奏又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现存的古谱大部分已经绝响,必须经过打谱恢复音乐。”这种对打谱的概念不是大家都认同的吗?成公亮:大的概念自然都没有分歧,问题是打谱的许多具体情况,如何“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五十年代起,打谱的目的和被打的琴谱的时代都有所变化。打谱是历代琴人从未间断的琴学活动。琴人在学琴、弹琴的生活中,如果无法找到会弹此曲的人可请教,便可以“依谱鼓曲”,即琴人据谱反复弹奏、琢磨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此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反复弹奏中最需琢磨和费时费力的便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当然琴谱本身已暗示许多“大致”的节奏和约定俗成的节奏型。打谱是琴乐给予琴人的“权利”和“自由”Q:这些“大致”的节奏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节奏型是指哪些?成公亮:传统的减字谱是指法谱,表面上不记形象的节奏符号,但实际上许多节奏是通过指法弹奏动作来体现的,如何动作,就有如何节奏。例如:右手“历”两或三根弦的节奏必然稍快,有“吟猱” 指法的音必然稍长,“掐起”的音大都在后半拍,“滚沸”的节奏必然急促;有些指法符号有弹奏动作和约定节奏型的双重涵义:“打圆”、“掐撮三声”、“轮”、“琐”;明确作为节奏谱字的有“少息”、“急作”、“缓作”、“入慢”、“如一声”、“同声”,还有区分句逗的符号“。”。其中除这些粗疏的节奏表示外,作为构成一首琴曲完整节奏所缺少的那一部分,正是传统琴乐给予琴人的“权利”和“自由”。即在这些乐谱的提示和制约下发挥琴人的理解、创作能力,充分表达出琴人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并以琴人的自我出发,力图恢复乐谱的本来面貌,揭示其内在的精神意蕴、展现谱曲者所要传达的美。Q:琴人在打谱中面对古琴谱节奏记录的粗疏、简约,必然要付出许多劳动,这与西方音乐作品节奏记录十分精细比较,麻烦多了。减字谱在自唐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只是逐渐在这种方式中完善,而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为什么不改呢?成公亮:不是想不出办法不改,而是认为没有必要。中国琴人视琴谱为琴曲表达的依据,但这个依据仅是个“骨架”,“骨架”中间有许多空隙,这些空隙需要琴人自己的“血肉”填充依附。琴谱所暗示的节奏并不那么具体、精确,就这些节奏暗示之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断点,它需要创造性的“物质”来填充,高明的琴家在填充这些空白时,充分体现出他的性情、气质、学养,他对古音乐的理解能力,自身的演奏风格和创造力,减字谱正是这种思维的反映。一旦古琴记谱方式改成具有五线谱那样节奏具体而明确的记法,那么古琴音乐就不会是以现在的那种流动的方式传承下来,流派也消失了。一首琴曲只是一个面貌,而不是如今的千姿百态,最重要的是古琴作为传统文化中琴人作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以此交友这种功能也会随着琴乐形态性质的改变而改变、而消失。减字谱所体现出的种种形态特征,正是中国主体文化于传统音乐上的特征,其形态是它的审美要求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与西方五线谱相比,只是有所不同,而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落后”、“不科学”,正如五线谱并没有能力代替减字谱,我们也不能说它“落后”、“不科学”一样道理。内容摘自成公亮《打谱是什么》一文

展开
青年古琴力量 | 出身音乐名门又拜与名师,在低调中静静绽放

今天介绍的这位青年古琴演奏家,其父丁承运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琴筝演奏家,音乐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其母傅丽娜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也是“瑟”这种乐器的优秀演奏者。但同时,她自己的古琴造诣也是很高。师出名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老师。为戴晓莲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她与同为戴晓莲教授的得意门生——师姐陆笑姿演奏的一首《杏坛》为很多琴友喜爱。<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77" height="380.8125"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a0828ziktkm&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iframe>陆笑姿、丁霓裳《杏坛》<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77" height="380.8125"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r0717sgbp6c&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iframe>丁霓裳《神人畅》丁霓裳,自幼热爱中国文化艺术。幼秉庭训,七岁随父丁承运学习古琴,十二岁获全国首届古琴大赛儿童组银奖;201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戴晓莲教授;现为武汉音乐学院古琴教师。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古琴音乐会演出。2015年在国家图书馆精品课程《道法自然•天地同和——论古琴的文化精神》十集公开课系列讲座中担任古琴示范演奏。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及演奏。如:2016年德国汉堡大学《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2017年台湾《古琴、音乐美学与人文精神——跨领域、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纪念梅庵琴派诞生百年暨古琴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上海古琴研究会会员。

展开
古琴里的“十指连心”,如何去理解?

古人抚琴,有的说是奏,有的说是鼓,有的说是弄,有的说是弹。但不管怎样的说法,演奏古琴的技巧,最终还是要落到手指之间。无数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指法。人的手指,真是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它创造着大千世界,也传递着真情实感。有一种手指,指点过迷津的路径;有一种手指,放飞过童心的期盼;有一种手指,书写过离别的诗句;有一种手指,缝纫过临行的衣衫;是啊,我们所想到的深深浅浅,所看到的远远近近,几乎都和我们灵动的手指相关联——那是枝头深红的果,那是山脚嫩绿的芽,那是故乡芬芳的土,那是人间喜庆的家;那是艺人的空谷幽兰,那是文化的千金片瓦,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我们的历史,因手指而琤琮似水。我们的琴音,因手指而灿烂如花。虞山琴派的另一位代表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说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道出了手指的重要作用。有人把中国的古琴艺术称作“手指的舞蹈”,以舞蹈来概括精纯的指法,优美的形态,这,真是说到了手指的妙处。中国古琴是“道”与“技”的高度统一体。“道”与“技”的关系,就像一根琴弦一样,被真正优秀的古琴家调到了适度的音高。松了,不行,紧了,也不行。正直而凝重的琴弦,本就是一条耐人寻味的“度”的法则。潇湘的水云抒情而曼妙,那是因为轻灵的手指,能体现神闲气定;阳关的古道荒寒而渺远,那是因为刚健的于指,能带出悲壮苍凉......手指的舞蹈其实是情绪的舞蹈,心灵的舞蹈,这些经典的七弦之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来自于人们的精神深处。这就是“十指连心”。

展开
煮茶听琴,琴茶一味

古琴"七条丝上寄深意,涧水松风生十指"。"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茶道“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煮茶尝摘兴何极,直至残阳未欲回"。中国茶道讲究: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古琴讲究:清、微、淡、远这四字在说明琴“宜清不宜浊,宜微不宜显,宜淡不宜浓,宜远不宜近”,在形象及内涵上皆如此,将琴乐往内而求的特质发挥至极致。茶可清心,琴可养性。寻一处幽室,香茗一盏,抚琴一曲,有茶琴相伴,藉茶修心,借琴悟道,于都市浮华中觅几分安闲,这般风情韵致何其美妙。

展开
静,如花在野,如心离尘

在生活中,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可以调节人的精神可以沉淀浮躁可以过滤浅薄它是一种善良也是思维的序曲是解读新生命的安宁它澎湃在心灵的深处无声的鼓舞着人的高尚静,有时是大喜大悲的思考有时是抒发激情的感悟它以一种平和态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美丽当你独处的时候静是一处流动的风景是一抹淡淡的云彩是一束幽幽的清香是美的极致静是一种欣赏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的彻悟是一种智慧的清明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会拥有了高品位的人生静,是一种豁达当你不再在意拥有和索取学会放弃,学会奉献就会把失去的当做一种收获就会快乐永随虽然繁杂、浮华让我们难得安宁但是,静能还给我们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心灵的净土静是一种理智人的一生,不是得到,而是学到让心思澄明,让言行磊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要去碰流真诚的泪水,露真诚的微笑如此以往,便不会内疚,不会抱憾便能坦然处事,让生命充满阳光学会用纯净的双眼观察社会学会用平静的心态理解周围平静做人,平静处事便能心静如水静,如花在野,如心离尘

展开
一盒胭脂,可生出许多绮旎来~

盛放胭脂的盒子制作精巧与其说是个盒子不如说是个艺术品早在汉代时期便有了专门盛放胭脂的盒子多为玉石或琉璃制唐代之后胭脂盒变得更加丰富瓷器、鎏金、错银珠玉、螺钿雕镂镶嵌,异彩纷呈唐代巩县的官窑瓷质胭脂盒更是盛极一时堪称绝品至于明清胭脂盒的制作到达一个巅峰这不仅体现在材质上还有制作的工艺上。清《红楼梦》中宝玉赠平儿胭脂盒子即为白玉盒考证可知“白玉盒子”当为羊脂白和田玉奢侈程度可见,用心程度也可鉴了我们总自负多情实际却是远不及古人便是一盒小小的胭脂他们也能总生出这许多绮旎来所以说在迟慢的冬天若偷浮生半日调制胭脂未尝不是件逸事

展开
×

评论

要删除这条动态吗?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